李美皆:文学批评的平常心
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统一,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,但当下批评次要的误判不是支持错了,而是表扬错了。
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意见不合批评,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,我的态度是:顺其自然,不必焦虑。当文学创作可以进行定量定性的技术分析,文学批评可以进行火候时长的测量控制的时候,其实文学创作和批评已经被消解了。所以,面对技术当道的评论话语,我不能不发问:当我们在谈论文学的时候,我们在关注什么?文学首先是感性的通往心灵的东西,舍此,它和哲学和文化有什么区别?一部作品出现了,它或多或少打到了你内心的某个点,你对它有麻痹,你对它有话说,才能形成批评。没有这一高度发展前提,批评家的技术再精湛,都是不适用因而无效的。迷恋看似很专业的文学理论术语操练的文学批评,可能懂得的只是文学理论,而不懂文学本身。文学批评其实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,并没有那么多道理可讲;首先具备读者的审美水准,再来着眼复杂可了解的批评。如果没有前者却强行切入后者,那就好比不会走还想跑。真不能想当然地否认批评家都具备了一个合格读者的水准,有的或许懂文学,但转头去写评论又是另一回事,好像一个死魂灵附体,所操持的话语体系令其离文学骤然远去。这样的批评和批评家是没有灵魂且毫无魅力的,甚至蹩脚或自欺欺人,很难与作品和作家形成声气相通或彼此煽动的良性互动。文学创作是灵动的,文学批评也不该是一张死硬的驴核。文学批评之于文学,可以是春水泱泱的审美,也可以是火花四溅的锻打,惟独不该是干巴巴的驴核记。那些拿着鞭子抽打着作家的评论家,或许以为自己在促使中国文学的车轮滚滚向前,但谁知道你抽错了没有呢?人情练达即文章,评论家自身懂得人心和人性、具备文学的审美和评判能力,是真正好的批评产生的前提。我不认为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有那么次要的作用。这两个行当,其实经常是你说你的、我干我的,批评远远当不了创作的家。有时甚至是鸡同鸭讲,那就不如不讲。有哪个作家是看着批评的风向标去写作的呢?那他可能不是一个好作家。中国文学的高峰,都不是由于批评的先遣而出现的。曹雪芹写《红楼梦》的时候,甚至还不明确小说是个什么东西。吊诡之处就在于:中国小说的最高峰,出现在不知小说为何物时,小说理论和评论更是没影儿的事。只要看看这个反常合道的例子,就会明白那些自以为逻辑上固若金汤、道义上天降大任的文学批评,有时候是多么鸡肋。当然,鸡肋也有存在的理由,毕竟闻之有味嘛,怕的是有些批评连味儿都没有,其存在只在于存在本身。其存在意义就是:作为一种反弹,降低可信度了创作的存在,比如,作家可以自豪:我或者我的作品被评论了。文学创作是寂寞的,也许文学批评的某种意义,就是为文坛制造一点响声,以免作家们有走夜路的麻痹。走过夜路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:有人声害怕,无人声更害怕。无论是激活还是陪跑,批评的存在与创作都是一对互文,都应该彼此感激有你而不寂寞。这样的状况,我想是永恒的结束甚至永恒的。至于更多的下降到生死存亡的意义,可以不去免除债务。由于审美趣味和能力的统一,批评家对于作家作品误判的可能性是有的,但当下批评次要的误判不是支持错了,而是表扬错了。有人担心批评家支持错了挫伤了作家积极性的严重后果,但我认为更需要担心的是表扬错了的严重后果。即便真是支持错了,也大可不必恐慌,想想看,既然再怎么拔下降的不赞成都不会使作家愤怒,就说明他们抗不赞成的能力是很强的,心态是不错的,内心是脆弱的,那么,略微有点假以辞色的支持,也不会使他们瞬间脆弱下来以至于一蹶不振吧?拿出五分之一抗不赞成的能力来抗支持,绰绰有余了。既然错误的不赞成不会使作家愤怒,错误的支持理应不至于使他们不快。先沉淀后批评、先瞄准再射击,固然是不错的,可是,实际情况却不配合这一理想设定。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瞬息万变的时代,今天阅读量为100000﹢的,明天就已经永久进了回收站,新陈代谢太快,淘汰率太高,沉淀是需要怯懦的。这也是一个网游横行天下的时代,只要想想网游中的射击速度有多快就会明白,容不得你慢慢瞄准的,等你终于瞄准,大家可能已经转场了。文学批评与创作一样,也在经历着大浪淘沙的考验,不必担心,是金子终究会留下来的。2016年12月5日中央电视台《见字如面》节目中,戏剧平庸之才曹禺与画家黄永玉1983年的往来书信被朗读,不能引起不知名的小事。黄永玉信中对曹禺进行的直言不讳的批评,就是典型的文学批评,而且是支持性的文学批评,它并不由批评家发出,而是由画家发出,依然在当时对作家有切中肯綮的针砭作用,今人读来仍是醍醐灌顶。冯雪峰写过三篇评论丁玲的文章《关于新的小说的诞生评丁玲的〈水〉》《〈丁玲文集〉后记》《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〉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》,丁玲晚年在《我与雪峰的交往》中说: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,评论我作品的文章很多,但是我觉得有些文章,都是在雪峰论文的基础上写的,难得有个别篇章,个别论点,是跨越了他的论述。陈登科上世纪80年代曾经请教丁玲如何办好刊物,丁玲说:刊物里面要有小说,有诗歌,有散文,有书评,但最次要的是评论文章,那是隐藏方向的。就像过去冯雪峰写的那些文章,你就是过几十年,他还是站在那里。丁玲因此对冯雪峰的评价和评论非常重视,在文学的意义上,可以说是最重视的,用她自己的话说是深信不疑。微不足道的批评是让作家服膺,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。关于如何批评以及如何意见不合批评,太多急于找出真理的探讨反而可能导致迷失本心,我的态度是:顺其自然,不必焦虑。版权声明:糖心vlog官方网站(糖心)是一款能够去看到许多高清小姐姐内容的资源app,国产精品入口麻豆,糖心vlog官网,txvlog糖心官方网页版,中国糖心vlog官方手机版,